Wednesday, February 28, 2007

畢業生生存調查:剛剛出來"混"

對於2004屆的大多數大學生來說,學生時代的暑假已經像列車窗口的風景,正在飛快地逝去,想抓都來不及。他們知道這是一條新的起跑線,其中有成了正而八經的上班族,擁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受人羨慕,就像有汁水的湯包,吃起來有滋有味;還有的正經受創業的快感,當然也在承受著生活的炙熱,他們說自己是火上烤的生煎;回國的和出國的,在機場的一進一出間,互相會很驚訝地發現,居然會是中學或者小學同學,要出口的半成品包子和回來的漢堡包原來是一堆面裏發出來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比作年前的考研一點不為過,不過對於透過的幸運兒來說,這是個涼爽的暑假,他們就像躲在冰箱裏的半成品包子擋住了陽光下的高溫,也躲避著生活的汗流浹背;當然還有被被子捂著的正在發酵的麵粉,這個夏天一點也不爽,他們還不清楚自己何去何從……

  儘管如何起跑看起來是五花八門,但都離”八零年代”的這個神經中樞不會太遠,他們身邊許多同齡人,韓寒、郭敬明、春樹、張悅然、易術、李傻傻、丁勅明…… 一串少年得志的閃亮名字,已經用文字將他們這代人帶進了這個社會的熱點話題,他們因此也被許多媒體當作這代人的偶像。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當你是新人的時候,難免要上竄下跳,展示自己的青春無敵,這其實和八零年代並無多大關係,許多故事隻是年覆一年地重複。但是”擴招”、”改革開放”、”新婚姻法”、 “大學生創業”等等,許多新聞詞眼又在他們身上”生根發芽”,記者選擇了這些剛剛走出校門的他們,因為他們身上那份還沒有散盡的”新鮮”,所以值得被拿來分享。

  冰箱裏的半成品包子:將要出國的和讀研的

  2004年考研持續升溫,上海覆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報考研究生人數共有79299人,比2003年增加32.6%,其中應屆本科生佔48.1%,在職人員佔51.9%。各大大專的告示欄上、牆角上至今還留有當初”惡戰”的痕跡,許多考研資訊半年了,還沒有被刪去,當然 “考G”、”考托”的資訊也享受著同樣的”待遇”,從教委國際交流處記者了解到,上海今年出國留學生增至2萬餘人。這些是大專擴招後第二屆畢業出來的孩子,他們享受過”擴招”這個新聞名詞帶來的種種好處,當然也面臨著所帶來的日益明顯的就業壓力。

  直升覆旦中文系研究生的吳曉霞告訴記者,當時得知穫得直研名額時,心裏真是松了口氣,”如今找工作難,要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現在就不用成天想著要去哪兒應聘了。再說,即使找到工作,那競爭也很激烈的,還是學校裏舒服。”小劉是交大工商行政管理的,去年就大學畢業了,因為工商行政管理系統實行垂直管理,編制收縮,他沒有找到滿意的工作,於是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複習考研:”我去年就報考了研究生,有了碩士文憑找工作容易一些。”因為準備不夠充分,去年沒有考上,今年他又報考了同樣的專業。剛剛畢業於覆旦數學系的Citycity六月份拿到了美國簽證,現在是斯坦福大學基礎數學專業的準研究生。他說的很坦白,去美國讀書是為了鍍金,畢業後肯定回來。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大三的時候就會選擇考研和出國,這樣至少可以將找工作的事”緩期執行”,無論他們多優秀,”沒有做好找工作的心理準備,找工作不如考試輕鬆”,是許多人的初衷。

  自從1999年國家對學生出國留學政策作出調整之後,出國留學已由過去公派為主的形式,過渡到以自費為主的市場行為,許多父母都已經為他們準備好了這筆開銷。Citycity的母親說:”送兒子出去,我們在他大一的時候就幫他準備好了,他的同學1999年高中出去的就不少。”

日本某通訊社對日趨升溫的留學現象曾有這樣的評述:經濟繼續迅速發展的中國出現了新的海外留學熱。可以說,這是中國在改革開放後出現的第三次出國留學熱,其背景在於富裕階層的急劇增加。加入世貿組織又使得這一熱潮進一步升溫。

  面對就業形勢,透過讀研或出國留學將自己”速凍”,裹上厚厚一層冰既可抵禦目前的就業高溫,又可兩三年後用更高的含金量為就業鋪就更高的台階,這不失一舉兩得的選擇,考研和出國這趟開往春天的地鐵線上注定會越來越繁忙。

  包子:有內涵所以過得有滋有味

  對於畢業生來說,真正找工作是從去年十月份就開始。企事業單位陸陸續續到各大大專開宣講會、或者統一的招聘會。而大部分準畢業生們就已經開始了忙碌的配對。

  小楊六月份剛剛開始在一家知名咨詢公司上班,朝九晚九,周末不加班。公司給她的第一個月工資是6000元,這個數字出乎了她的意料。在這之前,小楊過了一段很悠閒的日子,去年年底,她透過了多輪面試,拿到了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的offer,公司要求員工七月上班,而七月之前,與還在忙碌尋找工作的學生和艱苦考研的同學不同,小楊早早地定了心。她每天睡10小時以上的”美容覺”,看3-4小時GMAT考試的參考書,為5月份的考試準備,看兩部以上的電影,那個時候,小楊把七十多屆奧斯卡穫獎影片都看了個遍,再加上《六人行》、《friends》和TVB最新劇集,在寢室過得悠然自得。”那就是豬的日子!”這句話倣佛成了他們這個年代的人的流行口頭語,電話裏小楊笑了起來,”我5月份參加這家咨詢公司的考試和面試也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那麼好的職位,競爭者更多,北大清華也有很多應徵者,最終拿到了offer,我很開心,毫不猶豫地把普華永道回絕了。6月9日正式上班。”

  采訪中,記者告訴小楊,她屬於小籠類型的畢業生,小楊遲疑了一會說她其實算是個包子,”每個最終拿到大公司offer的兄弟姐妹們都至少經歷過數十輪面試,有時候一家企業就會有一面二面三面,考試更是不用說,如果像小籠一樣皮薄,恐怕就撐不下來了吧。”

  記者隨後從人力咨詢公司漢威特那了解到,五百強的大公司和國有大型企業,他們招收的應屆畢業生的月薪從4000元到1萬元都有。覆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的薛敏今年春節一個偶然的機會得知IBM客服正在招應屆畢業生,憑一口流利的英語她很輕鬆得到了這個職位,從三月開始,她和20名來自全市各個學校的精英參加公司為期2個月的培訓,公司每個月給她們2500元的薪水。正式上班後,更是有班車接送,晚上加班晚了專門訂的士接送。雖然正式的合同還沒簽,但是薛敏已經拿了快半年的工資。

  然而這些幸運的孩子卻並沒有領情的意思,采訪中他們說即使已經工作但是一點沒有歸屬的感覺,合同是一年一簽,對於他們,跳槽幾乎和每年開學發新書那樣,已經不再新鮮。一位在外企人力資源部位居高層的朋友告訴記者,對於他們,這批八零年代的新人也曾是他們的研究話題。如何為他們設定培訓課程已經成為一個難點。曾拿到四大會計事務所offer的畢業生中的20%最後還是炒了公司魷魚,5000元月薪也沒有留住他們。小楊就是其中的一個,她說她交大的一位高中同學,也是拒了四大會計事務所之後又去了甲骨文,而他們這時候還沒有拿到報到證。選擇工作,薪水成為他們的一個重要標準。小楊說:”我們大多是獨生子女,今後成家要承犇四個老人、一個孩子的開銷,還要供車、供房,迅速積累財富當然是我們的工作目標,而且我們不想像父母那樣,而是希望早日退休。”

漢堡包:初涉社會的小海歸

  今年5月份,在法國讀大學的小沈回到了上海。除了看望在上海的父母之外,他還透過以前的同學了解今年上海畢業生的數量和就業情況。

  1999年8月24日,中國教育部頒布了《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管理規定》和《自費出國留學中介服務管理規定實施細則(試行)》。到2000年4月,上海共有14家留學中介機構透過審批。在此之前,學生出國留學都是由教委和學校組織的學習性交流訪問、公派出國為主,出國留學還沒有實行市場化操作。自費出國留學的大門一開,上海高中生出國留學的人也就多了,小沈就是其中之一。

  記者從上海國際交流協會了解到,上海出國留學總人數2001年達到1萬人,2002年、2003年均為9000多人,其中高中生約佔總數的30%。另據教育部2004年年鑒,2003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11.73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佔93.05%。這批人中大多是80年代出生的他們的同齡人。 “朋友中最快回國的就屬我了,我是急不可耐。”小沈儼然是個小海歸派。

  上教國際交流有限公司黃經理說,國外的高中都有入學考試,現在校方更多會派專人到國內組織考試,不是所有國家都願意接納高中學生的,比如很少有學生能去德國、日本留學,而大多數學生是去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留學。小沈是2000年高三畢業之後放棄上海交通大學的入學機會去法國留學的。當時他參加的是”法國精英計劃”,通信工程專業的五年本碩連讀。

  2000年的時候,和小沈一起出國讀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們最早一批將於今年下半年畢業,他們的歸來對國內就業市場肯定是一種衝擊。小沈今年年底畢業回國,現在是就業前的準備期。七月底他將飛往美國去實習,完成剩下的實習學分順便練習英語口語。透過MSN采訪,本身精通法語又能說英語的他認為自己根本沒有就業壓力,也沒有薪資要求,所期望的工作關鍵是要符合自己的職業規劃目標。”我們是屬於長遠型的,現在致力於規劃整理職業目標中,所以就業方向至今未訂。”他還告訴記者,六月份的時候他回了一次上海,讓記者吃驚的是,他相戀七年的上海女友向他提出了分手,”有時候優秀不包含所有的東西,她大四畢業,我沒想到要說分手,這次打擊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和國內一個普通畢業生沒很大差別。就好比你比喻的漢堡包,麵粉還是麵粉,牛肉還是牛肉,不過是洋包裝了一番,骨子裏一樣的。”小沈回來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將學習成績等資料帶一份回來留在爸媽身邊,隨時為找工作準備。他還找了好幾個當年高中的”死黨”,現在都在很著名的公司上班,他們給出了很多求職面試時的經驗和技巧。

  ”小海龜”們顯然都已經意識到了歸國的壓力,像小沈這樣的不少,他們比之前的”海龜們”顯得更加務實,找工作也更為主動,”我在國外,和同學經常在線交談,對國內情況也比較了解。” 小沈說自己對離別幾年的上海一點也不陌生,甚至城市的規劃改造,家人也會告訴他。

正處在水深火熱的煎熬中

對2004屆畢業的大多數學生來說,大學時代的記憶已經像列車窗口的風景,正在飛快地逝去,所有關於校園的點滴回憶已漸行漸遠。

他們中間, 有的成了西裝革履的上班族,擁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正在 盤算著幾個月後的薪水是否有所提高;有的已經遠渡重洋,在異國的土地上低頭思故鄉;有的深居簡出,以壯士斷腕的氣概橫下一條心考研;還有的享受著創業的快感,當然也在經受著生存的煎熬。

  對於已經走出校門的他們來說,面臨的已不再是拋硬幣決定自習還是上網,而是如何儘快的"畢業而立",儘管許多事情隻是年覆一年地重複,2004屆的故 事和2000屆看起來也無多大差別,但是伴隨著"擴招"、"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創業"等新鮮詞眼,這些剛剛走出校門的學子,因為他們身上那份未散盡 的學生氣息,對現實社會有著更深刻的體驗……

  職場篇

  誠惶誠恐的社會新人

  早上七點半,鬧鐘把睡得正香的王俊勇叫醒,儘管一百個不情願,他還是睡眼惺忪地起了床。“上班不能遲到”,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小王牢記這條“新人法 則”。半小時後,當小王在公交車上被擠得七葷八素時,他不禁懷念起幾個月前學校裏的“九三學社”(上午睡到9點,下午睡到3點)的幸福生活。“以前在學 校,周末的時候一覺睡到12點,吃完飯繼續午睡。”

  面對新的社會生活,新人們既有興奮、更多不安,這段機遇與挑戰伴隨、淘汰與勝利並存、鮮花與淚水交織的職場生涯,有人說,這是大學生的“心理斷嬭期”。

  7月初,畢業於重慶大學的小張提著大包小包的行李來到福州,在一家當地知名的企業做廣告策劃,儘管整座城市舉目無親,但小張還躊躇滿志,“當時就想, 好男兒志在四方,何況自己對這份工作也很滿意。”沒想到兩個月後,小張就想離開了,原因很簡單--不適應當地的文化風情,“吃慣了麻辣辣的火鍋,吃不慣有 點腥的海鮮,”沒想到飲食習慣成了生存能力面臨的第一個挑戰。

  小張的同學小吳簽的是廣州一家企業,在就業壓力不容樂觀的今天,女友不得已留在了重慶,裂痕也就慢慢出現。現在小吳有點後悔來到離家這麼遠的地方工 作。“現在和女友的關係不溫不火,誰也沒提分手,但我們都明白那是遲早的事。那時候在學校裏,多好的感情啦,一畢業還不是一樣。”事業和愛情,就像魚和熊 掌,成為許多年輕人走出校門之後面臨的兩難選擇。

  初涉職場,大學生從“學校人”變成“職業人”,有人無所適從,或跳槽,或重新對自己進行職業規劃,也有人則顯得恬靜和從容,今年7月份畢業於西南師大中文系,目前在東莞一家私立中學當教師的謝霽華便是其中一位。

  “做了那麼多年學生,一直都是在台下聆聽教誨,突然一下子變成了台上的焦點。這種感受當然是異常複雜的,除了新鮮、興奮,還有太多的不習慣!”謝霽華對記者說道。

  “雖然之前也做過家教之類的社會實踐,但總歸是暫時的,不像現在每時每刻都得負起教書育人的責任。更何況,向同事們學習,處處留心,有利於自己業務水 平的提高。”當老師是小謝從小的夢想,小謝說自己已經慢慢適應了:“老師之間的競爭也很激烈,我現在隻想著怎麼踏踏實實地把學生教好。”

  調查中記者發現,這些職場新人在從“校園人”到“社會人”的轉變中,職場新人們以自己的親歷親為,品嘗到了初涉職場的百般滋味。有的剛工作一個月就想跳槽了,有的已得了“加班恐懼症”,有的因不小心得罪同事而顯得誠惶誠恐。

  而除了剛剛參加工作的多種感悟,另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話題則是,畢業生初入職場到底身價幾何?據前程無憂網站的一份調查顯示,15.39%的畢業生兩 年後薪資增長了10%以下,增長了10%-30%的被訪者將近1/4,薪資有30%-50%增長的人佔15.49%,增長50%-100%的佔了被訪者的 13.17%,而表示自己薪資比當初起薪增長了100%甚至以上的人超過了1/5。在剛畢業時,應屆畢業生的薪資主要集中於2000元以下的低端部分,佔 總人數的77.58%,而畢業兩年後,月薪在2000元以上的人群則增加到了69.06%。薪金水平在畢業兩年內得到較大幅度提高,與畢業生的心態歸於平 和有關。
  
據統計,2003年度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11.73萬人,其中自費留學佔93.05%。市教委外事處副處長傅明華告訴記者,近兩年我市自費出國留學生人數持續在800人左右。

  如今求學海外的人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大家紛紛抱怨國內找一份好工作越來越難的時候,有不少人選擇了出國深造--看起來前景充滿光明的一條路。

  今年7月份畢業於重慶某大專電子資訊專業的劉波9月份拿到了赴英國的簽證,就讀於拉夫堡大學傳播系。他說的很坦白,去英國就是為了鍍金,畢業後肯定回 來。當問及目前生活是否順心時,劉波笑稱“自己正處在水深火熱的煎熬之中”。由於語言不通,舉目無親,雖然有一個父母的朋友在附近關照,但他仍然感覺十分 孤獨。他明白,父母花錢把他送出國很不容易,應該珍惜,但就是靜不下心來學習。“我是隻斷了線的風箏。”劉波說。

  在加拿大留學已兩年半的張勇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記者說,為了讓孩子留學有成,家長首先要為孩子選準一所正規學校,而不能認為隻要送出國門,孩子的 英語就一定學得好。他的一位朋友是從雲南來的小留學生,父母提供了五六十萬元人民幣的擔保金後,高興地準備“來加拿大上大學”,但他一入校,就失望起來- -校舍比想象的差遠了,還不如他家鄉的中學;而且,學校裏也沒什麼可學的,來了一年,他連一句完整的英文也不會說。因為,他的生活圈子主要還是由中國人組 成的。

  考研篇

  將豬狗不如的生活緩期執行

  大四學生說,保研是過著豬一樣的生活,考研是過著狗一樣的生活,找工作則是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出國?那是有錢人家孩子的事兒,找工作?太累,我還 不想這麼早工作,只有考研唄。”羅璽笑著對記者說到。今年7月,畢業於四川大學的羅璽在重慶一家公司謀得一份文案策劃職位,然而過了不久便厭倦了辦公室朝 九晚五的枯燥生活,加上女朋友又在成都準備考研,再三思量之後,小羅解除了與單位的勞動合同,選擇了回到母校和女朋友一起為考研而奮鬥。

  保送直升覆旦中文系研究生的侯體健告訴記者,當時得知穫得直研名額時,心裏真是松了口氣,“如今找工作難,要找一份滿意的工作更是難上加難,現在就不 用成天想著要去哪兒應聘了。再說,本科的學習培養了自己對中文這門專業的興趣,但要把它當成一門學問來做僅讀本科是不夠的,讀研也一直是我大學的目標。”

  越來越多的畢業生在大三的時候就會選擇考研,這樣至少可以將找工作的事“緩期執行”,無論他們多優秀,“沒有做好找工作的心理準備,找工作不如考試輕鬆”,是許多人的初衷。

  考研者的心理與此大致相當,找工作費時費力,一心不能二用,幹脆放棄那條“陽關道”,全心攻克這座千軍萬馬爭著過的“獨木橋”。擠過去了天地 更寬廣,“今天選擇不就業,是為了明天更好地就業。”一位“考研一族”說:“現在就業形勢這麼嚴峻,競爭這麼激烈,所以我打算先回家呆上一年,明年再考研 究生,其間準備考取CEPA中國註冊會計師這類比較實用的證書,為將來找工作增加點砝碼。”

  面對就業形勢,透過讀研將自己“速凍”,裹上厚厚一層冰既可抵禦目前的就業高溫,又可兩三年後用更高的含金量為就業添加更高的資歷和資本,這不失一舉兩得的選擇,考研這條開往春天的地鐵注定會越來越繁忙。

創業篇

  你能坦然面對嗎?

  畢業為了什麼?工作。

  工作為了什麼?生活。

  生活為了什麼?理想、快樂、自由……

  如果我正在追逐理想,如果我很快樂,很自由 ……那麼,可以不要工作嗎?有人說,可以的。

  就在絕大多數大學生為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而奔波苦惱時,就在人們對大量的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憂心忡忡之時,出現了不少“異類”,他們早早就遞上一張“不就業申請表”,為自己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雷佳,這位2004年7月才畢業於西部某名牌大專英文專業的學生,現在成了一家服裝店和一家禮品店的小波士。

  “成績糟糕,經常曠課的我,有一個優點就是,膽子大,想到就去做”。雷佳第一次賺錢在大一下學期,當時每個宿舍都裝有了電話,學生中不少人有“煲電話 粥”的習慣,看準了這個巨大的潛在市場,她與幾位女生聯合起來,開始了“賣卡生活”。經過了半年的努力,整幢女生宿舍樓的電話卡都被她們包斷。一學期下 來,雷淨賺了2000多元,“這好像是我人生第一桶金吧。”雷佳笑呵呵說,“捧著兩千塊錢,那天晚上興奮到半夜都睡不著。”

  大三下學期,當大部分同學已經準備考研或者尋找單位實習的時候,雷佳萌動了自己創業的想法,並做了一系列謹慎的市場模擬。大四剛開學,她就自己的想法 和父母進行了一次促膝長談,父母理解並尊重了她的選擇,並且還給了2萬元的“友情贊助”。憑著打工攢下的1萬元錢和父母的2萬,她開始了創業的歷程。租房 子,跑業務,全是親歷親為。像她那種“小作坊”,沒有生意就生存不下去,曾經有數次店裏的賬面隻剩下幾千塊錢,幸虧及時捕捉市場資訊,才起死回生。有人認 為當這樣一個小店的波士根本不用念大學,但是,她的看法是“上大學是為了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培養個人的品位和修養,這些都是我的工作需要的。”

  當同級的同學在為工作還是考研而苦惱時,雷佳忙的卻是每日的貨單報表和進出結算,閒暇之餘,她還替一本女性雜誌做寫手,記錄下自己的一些生活感悟。“這可能就是我需要的吧,還是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好,想幹什麼幹什麼。”

  據統計,在校的大學生中有80%熱衷於打工兼職;其中,又有超過60%的學生有自己創業的意向。“打工”已不再是“枯燥”、“累人”的代名詞,而意在 “玩耍”和“娛樂”中讓自己的荷包鼓起來。他們大至投資開店,小至伴唱遛狗,不甘寂寞地把打工玩出了他們任意想象的花樣。他們想要穫得的不僅僅是金錢,更 多的是玩轉著興趣和人生體驗上的滿足。

  採訪後記

  年輕,就是資本

  工作,出國,考研或者創業,不同的選擇代表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據一些就業指導老師的分析,近來選擇出國的人數穩中有降,考研的人略有上昇,創業成了一個小小的熱點,而一向被看作不務正業的自由職業者也逐漸受到青睞。大學生畢業後的選擇在逐漸走向多樣化。

  采訪中記者明顯感受到畢業生們的飛揚和張力,不管是工作的,出國的,或是考研的,還是創業的,彷彿每個人的心中都懷揣著一個夢想,從一種無奈變成主動 的選擇,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向我們展示著越來越豐富的生活方式和越來越擴張的生存空間。有識之士認為,雖然大學生就業難是個不爭的事實,但是隨著近兩年 社會整體就業環境日趨寬松,對於真正有實力的人才來說,社會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選擇餘地,畢業時選擇什麼道路,不再是一個生死攸關的難題,而隻需要一點無 畏的勇氣就可以做出決斷。因為,即便選錯了,依然會擁有重新選擇的機會。

  畢竟,他們還年輕,這就是他們最大的資本。

找工作的心理準備

來源

你憑什麼找得到工作?

-1-

Desmond原本和一般的大學生沒什麼兩樣-
上課、打工、參加社團,功課中上。
但他有個從國中就培養出來的專長-整理筆記,
多難、多複雜的課程內容,只要經由他整理,就會變得清晰易懂。

期中考前一夜,Desmond正在系圖讀書。
他的好朋友A走了進來,在他身邊坐下,
課本打開擺在桌上,卻嘆了口氣。
「唉......完蛋了啦!念不完啦!要被當了啦!」
「Brother,別擔心啦!我做的上課重點整理拿去!包你一夜致富!」

-2-
隔天,同學A請Desmond吃了頓午飯,
慶祝第一科期中考就那麼順利,也感謝他的義氣。
「後天那科也罩一下吧!」 「OK啊!一定要的啊!」
聽到Desmond這樣豪爽,旁邊的幾個同學全都搶著要。
「算我一份!」「加一!」「報一隊!」

原本只是單純的分享,大家請吃便當作回報。
但才過了一兩週,需求量就增加了許多,
連一些外系的同學都搶著付錢要拿到筆記。
於是,這個小生意就這麼開始了。
Desmond專心整理筆記,同學A幫忙Copy以及收款,
所得就兩個人對半拆帳。

-3-
有一天,修同一門課的外文系同學B主動找他們兩個喝咖啡。
「Brother,有什麼事嗎?」Desmond問。
「我有個想法,你們平常都只整理老師上課講解的部分,
但其實還有許多原文書上的觀念沒有提到。
這個部分的需求其實很大。」
「你說得沒錯。但這樣還要花時間打字或重抄,
而我們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去做這部分。
但還是謝謝你的建議。」
「我的意思是說,我可以負責這個部分。
我有掃瞄機,可以把原文書scan起來,
並把重要觀念以及生字的中文翻譯寫上去。
由你來整理,再拿去賣,你們就按件計酬來付我。」
「嗯......聽起來很不錯!就這樣試試看吧!」

-4-
多了原文書的部分,果然生意更好了,
收入由三個人分,但每個人的所得都比以前多。
一天,同學C也找了上門。
「Brother,有什麼事嗎?」Desmond問。
「我覺得你們的生意有個瓶頸,
你們的筆記僅限於幾堂課而已。」
「那是當然,我們只做我們修過的課。
沒聽過老師上課,我們怎麼整理筆記呢?」
「我有個想法,我有錄音筆,打字也很快。
我可以把其他課的內容打出逐字稿,由你們整理。
這樣一來,你們的產品就會更多了,
至於我的酬勞,就照每一份逐字稿的字數與難度來報價。」
「聽起來不錯喔!試試看吧!」

-5-
過了兩個月,他們的生意已經愈做愈大。
光靠口耳相傳已經不夠了,
這時,同學D出現了。
「Brother,你能幫我什麼?」Desmond問。
「我覺得你們應該有個正式的工作室名稱。
我會架網站,可以把所有筆記的清單與價目表放上去。
我可以做個線上付款機制,讓大家直接下單付費。
甚至你要做pdf下載也行,連印刷的錢都省了。
反正我就負責網管,你一個月付我一筆薪資。」
「嗯!你的想法很有趣!我們來詳細規劃一下。」

-6-
果然,「Des Note」工作室的網站架了之後,生意成指數型成長。
DN在校園間口碑愈來愈好,卻也開始遇到阻力。
例如,因為買筆記來讀就可以考高分,蹺課的人就愈來愈多。
有的教授反彈,開始禁止上課錄音。
甚至還有教授也託助理買一份,考題專門避開筆記上的內容。
接著,AVBS電視台記者照抄BBS上hate版的謾罵,寫了篇不像報導的報導,
卻吵熱這個話題,電視名嘴L先生也批評學生的營利以及投機行為。
Des Note遇到天大的危機,幾個工作伙伴已經考慮收手了。

這時,同學E出現了。
「Brother,我們不需要新增人手,我們要收了。」Desmond說。
「我知道你們最近遇到的麻煩,這的確不是小事。
但以我過去在學生會當公關的經驗,我有信心幫你們擺平。
其實,你們更大的危機是侵犯智慧財產權的問題,我讀法律的,
這些我都有對策,只是需要一點時間,和各個單位斡旋。」
「好啊!我們也只能試試看了!麻煩你了!」

-7-
高手一出馬,果然不同凡響。
不但消弭了師生之間的衝突,媒體也漸漸地停止興風作浪。
有些教授仍舊反對這種方式,但也有些教授肯定年輕人的創意。
總之,規模雖然不如從前,Des Note的生意可以繼續做下去了。

一天,小有名氣的校花F來找Desmond。
「同學,找我買筆記嗎?上網訂比較快喔」Desmond說。
「不是啦!我該買的科目都買了,我只是有個想法。
你們如果需要在筆記上加一些照片、花絮、冷笑話之類的,
我能負責這個部分唷!這樣你們的筆記的附加價值會提高。
就可以收取多一點點的費用,公司的利潤也會增加。
我平常也有當網路拍賣的model,照那樣收費就好了。」
「嗯!這個想法還不錯。我請你喝個咖啡慢慢聊吧!」

-8-
「買DN的筆記,可以考高分,又可以收藏正妹的照片!」
DN工作室的事業又到了另一個高峰。

一天,一位穿著西裝的學長G找了上門。
「學長,請問您找我有什麼事呢?」Desmond問。
「我是專業的經理人,你們應該找我幫忙管理。」
「喔?怎麼說呢?」
「我是企管系的,拿過七次書卷獎,You know?
我有五張finance方面的certificate,
三次打進管院盃籃球大賽前八強,ok?
還當過一次管理之夜的舞蹈組總召喔!
這個學長講話時帶著驕傲的微笑,
跟他油亮亮的西裝頭一樣令人不太舒服。
「還有,我的人生規劃是進哈..哈..哈佛大學」
「呃...不好意思,那你可以幫我們做什麼呢?」
「管理啊!Management!Understand?
就是improve你們的performance和顧客滿意啊!」
「您有什麼具體的方法嗎?」
「先做個SWOT分析,然後我們再來看是要做差異化還是成本領導。」
「呃...不好意思,我想我們目前大概沒有這個需求。」
「Hey man,我還趕著和別人meeting。
這是我的cell phone,我下週schedule比較ok。
你想清楚再give me a call好了」
而這位學長G離開了之後,摸了摸頭。
「又被拒絕了,到處都碰壁。
這年頭,我看不唸個研究所還是不行。」

這是個虛擬而誇大的故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一廂情願的想法

你一定聽過「大學畢業即失業」這句話,
但可能還沒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
很多人有下面這種不知從何而來的假設:
「既然我讀到大學畢業,就理所當然要有工作等著我,
而且薪水還不應該太低,如果讀到碩士,薪水就應該更高。」
這個推論背後的道理何在?
或者,這只是學生與家長一廂情願的想法?
你憑什麼找得到工作呢?

如果我問你,為什麼你要工作?
「為了要過生活啊!誰叫我老爸不是李嘉誠。」
「不然誰來幫我付信用卡款?」
「為了實現我自己的理想!」
「因為申請國外MBA需要工作經驗。」
你可以說出千百個很正當的理由。
但如果你換個角色,從企業主的角度來想,
這些能算是他要給你工作的理由嗎?

學經歷僅供參考,創造價值才是王道

你的父母可能曾經對你說:
「只要你考上大學,我就買機車給你騎。」
「只要你考上研究所,我就買轎車給你開。」
但難道你期望外面那些公司的老闆對你說:
「只要你拿到學位,我就出錢聘你來我們辦公室吹冷氣。」
你在家庭和學校,有人把你照顧得好好的,讓你無後顧之憂。
但入了社會,就是回到真實的生活場景。
你若要當員工,就要為雇主創造價值(value),對方才願意聘你。
你若是當老闆,你也只會聘用那些能為你創造價值的員工。

很多人在找工作時態度不夠正確,
積極一點只關心自己的升遷與發展機會,
消極一點想的是找個「錢多事少離家近」的涼差事。
這些都是你自己所關心的事,不是老闆所關心的。
老闆關心的是「你這個人能為這家公司增加什麼價值?」
了解到這點之後,你求職的方向才會正確。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工作任他選,有的人卻畢業即失業。

至於你怎麼為這個公司帶來價值?
如同故事中所出現過的,
勞力、知識、技術、創意、人脈、甚至外貌,都是你的本錢。
請記住,你修多少課,拿多好的成績,參加多少的社團活動,
這些都很好,但這些都只是過程(process),
重要的是這些過程所轉換出的成果(outcome),
也就是知識、技術、人際網路等等。
在找工作時,當老闆問你「年輕人,你能幫我做什麼?」
你侃侃而談的,應該是你所具備的能力,那些能為他創造價值的能力。
履歷表上那些學歷和社團的頭銜,全部只是參考用的證據而已。

企業家精神

更進一步地來說,你不但要告訴他你的能力。
你還要站在他的角色,站在公司的角色來思考。
積極主動,甚至為他提供一些建言。
當老闆或人資主管問你:「我需要會做X、Y、Z的人才,你行不行?」
你若回答說:「X、Y、Z我都會,不過Z已經被證實穩定性不夠好。
我會做最新的W和U技術,貴公司若肯採用,
良率可以增加,平均成本也可以降低5%」
有那麼精湛的回答,你還會怕找不到工作嗎?

這種站在企業或整個組織的角度來思考的能力,
我稱之為「企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就算你不打算成立自己的企業,你也可以是個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員工。
在其他條件不變之下,具有這樣特質的人,相較於沒有這種特質的人,
在企業內表現會比較積極,升遷也比較快,不管在哪個職位都容易成功。
當然,不可否認地職場上還是有學歷或年資至上,或是拍馬屁文化等各種現象。
但眼光放遠一點來看,要在成功的企業裡成功,
還是靠自己的能力最實在。

有的人會問,我畢業後又不見得要在企業上班。
我想去政府機關、學校,或是非營利機構,難道也要企業家精神嗎?
假設有資歷與能力都相仿的兩位老師:
老師A:「我當老師是因為工作穩定,又有寒暑假。」
老師B:「我當老師是因為我的教學能力能影響學生,
家長因此滿意學生的學習效果,學校也會有好的聲譽。
學校聲譽好,也就會吸引好學生和好老師。」
請問你,在其他條件不變下,長期來說,誰會有比較好的表現?
這個社會,若是多一點後者的想法,是不是就會不一樣?

社團,是培養企業家精神的搖籃

有的人會問,企業家精神聽起來很抽象,
感覺是要在商場上打滾多年才會磨出來的。
大學生要怎麼學呢?
當然,去企業裡工讀是直接學習的好方法之一。
但其實最普遍的場景還是在社團中。
有的人只是到社團去享受一些資源,
但你可以藉由付出而學習到很多能力。
不管你是當社團的領導者、幹部,或只是社員,
都可以常常練習積極主動地為社團著想。
而重點在於,不要一味接受「傳統」的束縛,
時時刻刻重新檢驗大家所做的「假設」,
並提出一些符合邏輯的建議,為整個團體提升價值,
這是練習企業家精神的最好方法!

花10秒鐘檢測你的防火牆

這並不會讓您的電腦真的中毒的,請放心!

1. 打開你的記事本(notepad)輸入下面為同一列:

X5O!P%@AP[4\PZX54(P^)7CC)7}$EICAR-STANDARD-ANTIVIRUS-
TEST-FILE!$H+H*

2. 按另存新檔,存檔類型定為"所有檔案".

3. 檔名任取,輸入.COM結尾即可.

4. 存完檔後放著不管它.

5. 如果你的防毒軟體10秒後沒有任何顯示的話,你該考慮換個防毒軟體了!


請尊重此文,如要轉載,請先通知我.
謝謝!

Sunday, February 25, 2007

來自台灣的馬維英

來源:連結

他的「天才」雜牌軍讓比爾.蓋茲驚豔

商業周刊 第934期 文/林宏達
來自台灣的馬維英,教電腦學會分類

4年前,在美國,他只是個急著為生涯找方向的研究人員,4年後,他卻成為比爾.蓋茲不敢輕忽的科技人才,他是誰?如何成功?

商周第934
出刊日2005.10.17

在微軟,總裁比爾.蓋茲的時間,被當成寶貴的資產精密計算,蓋茲一年只有六個小時,聽取所屬研發機構中,真正重要研發成果簡報。但有一個人,過去三年來,蓋茲每年都要和他見一次面,聽他報告十到二十分鐘。

這 個人是三十七歲、來自台灣的馬維英,他是微軟亞洲研究院資深研究員。今年五月,在被稱為「Bill G Review(比爾審查)」的時間裡,比爾.蓋茲帶著兩個技術助理,聽馬維英簡報他的團隊去年的主要突破,比爾.蓋茲不斷出一層深過一層的問題,二十分鐘 後,蓋茲從椅子裡跳起來,握住馬維英的手,「It’s super super exciting !(這真是太令人興奮了!)」

馬 維英在北京帶領的搜尋研發團隊,是微軟所有研究院中,人數最多、也是最重要的,他的團隊有五十幾人,比別的團隊多一倍。因為,去年馬維英團隊獲得一個很重 要的技術突破──讓電腦會「分類」。這些突破,讓微軟未來能建立打敗Google的搜尋引擎。以後上網搜尋時,會覺得電腦變聰明了。例如,在網路上打出 「java」,電腦可以將「爪哇咖啡」、「爪哇島」的旅遊資訊,或是「java」程式語言等資料分開,讓搜尋者不再大海撈針。

獨步全球學術界研究論文成就非凡

從 純學術的角度來看,馬維英也算是成就非凡。今年,他的團隊有九篇論文,在全球資料搜尋領域的最重要會議──「美國電腦學會資訊搜尋會議」的匿名論文審查裡 (ACM SIGIR),被選為最值得討論的論文,比美國微軟總部研究院獲選的兩篇高得多,而麻省理工學院,最多也只獲選兩篇。

「從學術看,他們已經是現在全球搜尋研究最好的隊伍了!」台灣搜尋技術權威,中研院資訊所副所長簡立峰分析。

特別的是,馬維英對搜尋領域本來完全陌生,他卻在一年內,從零開始,交出令學術界、業界都驚豔的成績單。

馬維英本來專攻冷門的「數位博物館」技術,他在惠普擔任四年研究員之後,二○○一年,看好中國大陸未來資訊研發潛力,離開矽谷到中國,投效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

馬 維英的工作,是帶領一個組的研究員和學生做研究,他必須在兩年內,證明自己所帶的團隊,能有突破性的發展,否則就得走人。當時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張亞勤訂 的標準,馬維英必須讓團隊發表的論文,占全世界最頂尖、最競爭的資訊技術學術會議所接受論文的百分之五,才算是一支世界級的研發團隊。

聰明人聚在一起的效果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不過,一開始並不順利。全院十二個研究小組裡,馬維英分到的是「其他組」。「其他組」的意思是,其他各研究小組多出來的一、兩個人,無法獨立成組研究,又不知道如何分類的人,全到了這一組。

在 一般的電腦軟體研究小組裡,為求專精,同一組裡,多半是由同領域裡的專家組成,用更細密的分工,拆解越來越複雜的研究問題。沒有人像馬維英的這個研究小 組,把做電腦繪圖、資料採礦(Data Mining)、人工智慧、文本分析、多媒體、視覺運算等十個不同領域的人,全丟在一起。

什麼領域的人都有,就難以專精,看不出馬維英團隊的強項究竟是什麼?也沒人知道這個組,究竟打算做出什麼東西來。馬維英承認,壓力大到讓他睡不安枕,甚至因為水土不服生病好幾個月。

辛苦摸索了一年還看不出頭緒,馬維英才想到,既然自己的特色是多元,與其跟別人比分工專精,為什麼不換過來,在一個新領域,跟別人比廣度,看看這群專精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能激盪出什麼新火花?因此,他決定就用這群人,進攻網路搜尋研究。

他的做法,是定期讓所有不同背景的高手,聚在一起討論,每個人上台報告自己這段時間最關心的問題、進度和最覺得難以突破的困難,每次報告完畢,所有人就用自己的經驗,丟出建議和看法。

「聰明人聚在一起,產生的效果,不是加法效果,而是乘法效果,不同領域的聰明人越多,越能產生大的突破。」馬維英主動讓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一起合作,蹦出完全不一樣的想法。不斷重複這樣跨領域激盪,許多原創性的想法開始成形。

例如,原本做網頁搜尋,都是把每個網頁,當成一個文字檔處理,所以,打「java」搜尋爪哇咖啡,可能會找到昇陽寫給工程師看的java程式語言說明,想讓電腦從一堆亂七八糟的程式碼中,分析哪一個網頁比較重要,是一直難以突破的搜尋技術。

問題丟出來後,聽在學電腦繪圖的人耳中,卻提出一個沒人想過的答案,「把網頁當圖形切割」。這個方法,主要是讓電腦仿照人的注意力模式,把出現在人們視覺焦點的資訊,列為高度相關,優先呈現。

過去是只以文字思考,改成視覺焦點新思維切割網頁思考後,把文字檔切成一段段的「網塊」,按照文字出現位置的重要性不同分類,就像一個報紙版面,把標題、內文切割出來,就不會把所有文字都當成同樣重要,搜尋命中率大幅提高。

來自亞洲各地的學生,爭著到這個不起眼的電腦室做研究,在這裡甚至聽不到一點交談聲。林宏達/攝

討論過程中,馬維英會做不同領域間的橋樑,免得所學背景不同,沒有交集,同時,他也幫大家重新定義,加入新領域後,新的研究問題該定在哪裡。

「傳 統做搜尋的人,學的都差不多,我們報告一出來,他們很震撼!」馬維英分析,同樣的問題,也許在A學術領域裡長期無法解決的問題,借用B學術領域裡發展出的 概念,就有完全不同的解答。另一個因為跨領域而產生的新想法,則是網頁排序。馬維英把原本做人臉辨識的人,轉向做網頁排序。做人臉辨識,必須有很強的人工 智慧基礎,才能讓電腦學習,即使在不同的燈光,或是顏色影響下,仍能辨認人臉的形貌、特徵。

多元領域交會可以爆發出驚人的創新

把人工智慧運用在網頁排序上,馬維英也可以訓練電腦,將網頁自動歸類。例如,打入「馬維英」三個字,過去的做法,只能排出和一般人認知毫無關係的搜尋結果。新的做法,卻像是有人先代為過濾不重要的資訊,而且把相關的資訊,放在同一個檔案夾裡。

替天才找來其他更能給他新刺激的天才,讓馬維英從一個惠普的研究員,成為微軟頂尖研發團隊的領導者。「我其實只是幫他們把問題問清楚,建立一個互相交流的平台,其他的事情,就自然發生了。」

馬 維英的做法,其實就是美國財經作家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n)的「創意管理」理論。在法蘭斯的「梅迪奇效應」(The Medici Effect)一書中提到,不同領域的交會,可以爆發出驚人的創新,因為多元領域讓人比較可能從多重觀點看待事情。不同的觀念、想法,往往可以激盪出新的 創意。

這群「雜牌軍」的整合力量正不斷擴大。馬維英透露,未來四年,整個團隊還會再成長四倍。而在此一過程中,他也學到,只 用壓力和短期目標強迫天才達成目標,通常只會得到急就章的應付答案,很難產生真正突破性的發展。要管理天才,最重要的還是:「激勵他,把他放在對的位置, 他們就會自己找到解答。」

四個台灣菁英,撐起微軟亞洲半邊天

微軟亞洲研究院裡,最高階的七個資深研究員裡,就有四個來自台灣。

這四個人,除了馬維英,還有創造深藍電腦,打敗棋王的許峰雄、幫貝爾實驗室,創造出現在全球通用的手機通訊標準的宋平、以及幫微軟做出語音辨識系統的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洪小文。他們都是在美國早已成名,卻選擇去大陸卡位的台灣菁英。

為什麼不留在美國做研究呢?洪小文認為,現在大陸一年畢業五十萬個工程人才,美國一年卻只多增加六萬個工程師,對人才最敏感的研發工作,往大陸移動,是時勢所趨。

此外,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研發規模縮編,人力資源也不如大陸充沛,逼得這些想發揮更大影響力的大師級研究人員,只得往北京跑。而包括德儀、Intel等外商,都在大陸設立研究機構,機會越來越多,而且在網路時代,在哪裡做研究,已經沒有太大差別。

「我只想待在大型,有各種不同人才刺激的實驗室!」許峰雄笑著表示,高科技產業聚集在亞洲,已是不能改變的趨勢,「唯一不能適應的,是北京灰濛濛的天氣。」

更多內容請見商業周刊

Saturday, February 24, 2007

澳洲留學顧問中心的看法

澳洲留學顧問中心

宋代表的看法:

澳洲國立大學的入學門檻,一般約需IELTS 6.0 或TOFEL 550;而研究所的基本門檻,更高達IELTS 6.5 - 7.5 或TOFEL 580 - 625。不可說不高!

但是,當年輕的台灣學生,長期迷信以省錢的角度,一味的以考TOFEL或IELTS等『破題式』、『解題式』的測驗方式,先『拿到大學或研究所入學門票、再說』的心態,來看這則新聞,一點都不令人驚訝!

在我買給我3歲女兒學習就讀的『My First 1000 words』中,有超過一半的單字,是我這位年過40的爸爸,從來都沒學過的!我一直把我的女兒當作是我的『英文老師』來看待,因為為了要教她『生活英文』,我才有機會重新學一次『老師或補習班』從來沒教過的英文!

在10年的留澳服務工作崗位上,我一直疾呼,也不厭其煩的告訴我諮詢過的學生:『英文實力』遠比『TOFEL/IELTS考試成績』、『學位證書』來的重要,您要在英語系國家,讀書讀得順利,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您年紀該懂的中文字彙,完全轉變成英文單字。就可以把書讀得很好!可是,想想這些英文單字量,有可能在10、15、20週語文中心內,全部轉換出來嗎?

接受我建議者幾稀啊! .... 希望大家都能因這則新聞,而有所領悟。

英文最爛排名 台灣第四

澳洲調查外籍大學生 南韓最差

2007年01月30日 星期二 蘋果日報

【劉怡女、楊桂華╱綜合報導】澳洲學者昨天發表調查,逾三分之一外籍澳洲大學畢業生英文程度欠佳,以南韓最爛,泰國、尼泊爾分居二、三名,台灣排名第四,約四成七大學畢業生英文不合格。

五成五的南韓及約五成的泰國籍澳洲大學畢業生,缺乏足以應付在當地工作的英文能力。中國及香港則分列英文程度最差排行的第五和第六。受測學生中,以新加坡和印度表現最好,各只有約一成七程度欠佳。

教育事業是澳洲第四大出口項目,海外留學生每年為澳洲挹注二十億澳幣(約為新台幣五百零九億)大學學雜費。因此就算許多外籍學生英文程度達不到課堂要求,校方擔心要求學生額外付費補習英文,會減少外籍生申請該校意願,於是乾脆降低英文標準。

根據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的統計,澳洲為我國第三大留學國家,每年約二千七百人到澳洲留學,僅次於美國與英國。

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陳以亨認為,因澳政府把教育當作「主要輸出產業」,當成重要外匯來源,以低入學門檻廣收留學生,這些學生英語能力較差是意料中的事。

消息來源:澳洲留學顧問中心

三分一在澳畢業留學生英文差

中譯

來源:澳洲留學顧問中心

2007年1月29日

一名統計學家今天表示,澳洲大學面臨來自社會各界的嚴峻質問,大量畢業留學生的英語能力非常差,致使他們找不到相關專業的工作。

Bob Birrell教授帶隊做的一個對23万9千在澳留學生英語能力的研究表示,那些英語能力差的留學畢業生應付社交勉強可以,但是要找一份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就不行了。

整體來看,去年所有獲得永久居留簽證的外籍畢業生中有三成四英文未達標準。畢瑞爾認為這項調查結果令人對澳洲的大學標準產生疑問,因為語文能力差學生寫不出專業程度的文章。

他在ABC電臺裏說,“這意味著我們的大學正讓大批英語能力達不到我們期望的學生畢業。”“最低限度,大學理應堅持在授予入學 許可給留學生之前,讓他們接受語言訓練以達到適當的英語水平,因爲很明顯地,如果學生不理解課堂上老師的話,或者他們在寫作業的時候會有困難,那肯定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質量。”

Birrell教授說,政府要求所有要來澳州的留學生通過一個語言測試。但是有三分之一的人沒有通過測試就直接進入大學了。

“政府假定學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提高英語水平,但是結果已經證明,這種假定不成立。”

“雇主告訴我們,很多畢業留學生應為語言障礙而不能很好地完成他們的工作,或者達到要求標準。”

“這很明顯是大學和留學生之間利益有所矛盾。”

霍華德總理說,這個研究的結果使他擔憂,並且他會通過進一步調查決定問題的根源。他在一個電臺節目中說,“我會從教育部部長那裏聽取一些意見,以改進他們的教育質量並且看看她認爲這種研究揭示的潛在問題。”

“Bob Birrell是一個很優秀的研究員,他在移民和人口統計學方面頗有建樹,但是在發表任何其他意見之前,我會先看看研究的詳細内容,但就研究結果看來,的確是很令人擔憂的。”

Overseas Students ' graduating with poor English'

The source: 澳洲留學顧問中心

Monday January 29, 10:20 AM

Universities faced tough questions about large numbers of foreign students graduating with English so poor they couldn't find work in their chosen profession, demographer Professor Bob Birrell HAS said.

Prof Birrell, author of a new study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abilities of Australia's 239,000 foreign students, said those with poor English were capable of handling social situations but fell way short of the capacity to write at a professional level.

"It means we are graduating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whose English is well short of the standard you would expect for a university graduate," he told ABC Radio.

"It means the universities have got to ask some serious questions about what they are producing.

"Universities ought to be insisting on at least modest English for people starting their courses, since it obviously makes a mockery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if the students can't comprehend what their lecturers are telling them or have difficulty writing in good English when it comes to essay work.

"The findings do put some hard questions to the universities."

Prof Birrell said they also posed hard questions to authorities charged with attesting to graduates' English language abilities.

In his study, reported in Monday's Fairfax newspapers, Prof Birrell, director of the 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Urban Research at Melbourne's Monash University, found more than a third of overseas students studying in Australia were completing their degrees with English so poor they should not have been admitted in the first place.

He found more than half of South Korean and Thai students could not meet required English levels.

Universities did not conduct their own test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 and relied on the Department of Immigration for issuing higher education visas.

Prof Birrell said the government required a test conducted overseas for those coming directly to Australia. But a third were entering universities without having passed that test.

"The government is assuming that the various pathway programs they do once they get there will bring their English up to standard. Bu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s not the case," he said.

"Many staff spend countless hours trying to help students get up to the standard necessary. It is widely recognised as a problem. But until these results have come out, we haven't had the firm evidence to indicate 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Employers are telling us that a large proportion are not capable of functioning at a professional level and they are not gaining employment at that level."

Prof Birrell said this was a problem wherever universities depended on overseas students for revenue.

"There is clearly a conflict of interest here," he said.

驕傲的JavaScript

提醒自己要多多練習